自古以來,人類對月球便存在著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借助科技手段,一步步接近月球、認識月球。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月球探測中來。
10月24日,是我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16周年的日子,科普中國和中國宇航學會聯合策劃“全球探月熱潮里的‘是’與‘非’”科普節目,通過專家們就探月科學話題的探討,帶領公眾探索科學奧秘。
節目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學技術史編輯部主任李惠興擔任主持人。與他對談的3位專家,包括我國月球及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他參與打造了我國目前最著名的三輛“探月”車——月球車玉兔一號、玉兔二號和火星車祝融號,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他一直積極投身航天領域各項科普活動,為大家帶來眾多膾炙人口的科普內容,以及致力于航天新材料研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余旭東,他親歷了長征五號搭載嫦娥五號升空的發射盛況。4位嘉賓共聚一堂,結合熱點介紹全球探月熱潮的特點和發展等。
討論中,專家們解釋了月球南極成為多國探月計劃著陸地的原因,以及不同著陸點的登陸難度,載人登月和無人登月面臨的不同挑戰,載人登月所面臨的安全和生存問題,以及航天員的選拔標準和培訓過程。此外,他們還探討了載人登陸火星的挑戰,包括航天員數量必須是偶數的原因等。
本次節目通過多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吸引眾多科學愛好者關注,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人類月球探索歷程的機會,也讓人們對人類重返月球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探月和太空探索的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糾錯】 【責任編輯:滿旭蕊】